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字面意思是自律神經系統(autonomic nervous system)的功能不良,自律神經系統又分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,主要調節人體非意識可控制的生理功能,例如心跳、呼吸、消化、瞳孔、膀胱和性器官起等功能。自律神經系統的控制中心位於大腦的下視丘(hypothalamus)以及腦幹(brain stem),透過脊椎(spinal cord)下達至各器官,也接受大腦皮質(cerebral cortex)以及邊緣系統(limbic system)的調節。
通常生活壓力扮演引起「自律神經失調」的重要角色,人體遇到壓力時,會影響邊緣系統之杏仁核(amygdala),再透過下視丘影響自律神經系統,患者會抱怨頭暈、頭痛、臉部潮紅或蒼白、心悸、胸痛、胸悶、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難、喘大氣、噁心、嘔吐、口乾、打嗝、脹氣、消化不良、胃絞痛、排便不規律(便秘和腹瀉)、頻尿、性功能障礙、起雞皮疙瘩、多汗、肌肉緊繃等多重不舒服的身體症狀。研究指出,超過 70% 自認為「自律神經失調」者,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、恐慌症或泛焦慮症。因此自認為「自律神經失調」者,核心是有焦慮和憂鬱的困擾。這包括患者同時會有情緒低落、無法感到快樂、失眠、易怒、自責、緊張、注意力變差、食慾不振、疲累、甚至覺得活得辛苦等焦慮、憂鬱的情緒症狀。
近年來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在台灣社會流行,可能原因是因為強調生活壓力導致自律神經系統引起的身體症狀,不直接去碰觸情緒症狀,以免被誤認是精神異常,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名詞更親民。「自律神經失調」苦惱者,應求診身心科醫師,以獲得有效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