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神經衰弱」(neurasthenia)照字面的說法,是因為大腦神經活動長期持續性過度緊張,導致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,使人覺得疲憊與衰弱,精神與身體運作效能減低。一般人誤以為「神經衰弱」是中醫的名詞,事實不然。最早在1869年由紐約神經科醫師George Beard提出,認為如果神經系統過度工作、導致能量耗損,就會引起「神經衰弱」,包含了疲累、注意力不集中、頭痛,失眠、隱隱作痛、消化不良、心悸和臉潮紅等50多種症狀。1900年neurasthenia被日本人漢譯成「神經衰弱」,後傳到中國。現今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「國際疾病傷害分類標準第十版(ICD-10)」之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,因為該病名在中國普遍使用,仍保留該病名 (疾病代碼F48.0)。但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出版的「診斷與統計手冊」(DSM),認為「神經衰弱」呈現的症狀屬於焦慮症或憂鬱症的身體化部分。
漢字裡「神」代表靈魂(spirit);「經」表代表經絡,神經用來輸送「氣」與「血」;「衰」意思是下降 ,「弱」意思是弱化,缺乏生機,故「神經衰弱」乃是「神經」興奮後會氣「衰」及 「弱」。「神經衰弱」不同於「精神病」,不會精神錯亂,不會傷人,不丟臉,也無標籤化。華人社會,認為「神經衰弱」是一種身體疾病,這免去了可能致病的心理、社會因素。在台灣,鄭泰安教授以ICD-9診斷準則評估自稱「神經衰弱」的病人,結果顯示焦慮症與憂鬱症佔多數。目前抱怨因為「神經衰弱」來看診的病人愈來愈少,通常年齡較大,年輕族群大多能瞭解憂鬱症或焦慮症是什麼,也較願意談論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問題,及尋求身心科醫師診治。